中小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持者,在服务城镇和乡村居民、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普惠金融领域和落实乡村全面振兴战略等方面,发挥着无法替代的作用。
然而,近年来,受自身经营管理及市场之间的竞争加剧等因素影响,部分中小银行风险逐渐显现,改革化险成为当务之急。
2024年,中小银行改革化险工作持续推进。过去一年中,这一进程较前几年明显加快。同时,多家银行也通过资本补充等方式“回血”,进一步夯实发展基础。
2024年,收购、合并、重组是中小银行改革的主要方式。一方面,部分实力较弱的城市中小银行被实力相对更强的银行吸收合并,整合成为实力更强的城商行;另一方面,农村中小银行的改革以精简为主。2024年,农信社数量和层级逐步减少,省市级农商行不断涌现。
“2024年,中小银行改革化险工作进展较快,并取得明显成效,通过兼并重组等多种方式处置多家高风险中小银行,在稳定银行金融服务的同时,有效释放了金融风险。”邮储银行研究员娄飞鹏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正常采访时表示。
值得关注的是,尽管在过去一年中,中小银行改革的进程加快,但是整体上遵循“一省一策”原则,分别推进。
2024年5月23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农村中小银行监管司党支部发表的题为《统筹推进改革化险 推动农村中小银行高水平质量的发展》署名文章提出,加快推进农村中小银行兼并重组,减少农村中小银行机构数量和层级,加强集中统一管理,因地制宜优化机构布局,重塑经营机制,促进风险持续收敛。
“2024年,各地改革加速,但都坚持‘一省一策’‘一行一策’原则,有不同的改革道路。”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首席专家曾刚表示。
“中小银行的资本补充渠道相对单一,主要依赖于增资扩股等方式。”娄飞鹏认为。
业内专家觉得,资本补充有助于中小银行增强资本实力,提高资本充足率,为业务发展和风险抵御提供坚实的基础。通过增资扩股,中小银行可以引入新的股东资源,优化股权结构,提升公司治理水平。
“投资者对中小银行的投资意愿不强,导致资本补充难度较大。”娄飞鹏表示,此外,中小银行发行二级资本债、优先股等金融工具的条件较为严格,限制了其资本补充的灵活性。
“政策性的外源融资大多数来源于地方政府通过发行专项债注资,其目的是推动中小银行的改革和风险化解工作,带有一定的公共性质。”曾刚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正常采访时表示,2020年7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为增强金融服务中小微企业能力,允许地方政府专项债合理支持中小银行补充资本金。
中国人民银行提出,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积极支持稳妥处置地方中小金融机构风险;金融监管总局提出,统筹推进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处置和转型发展。
“部分中小银行内部治理方面的不完善和外部竞争的加剧导致其经营负担加重;同时,经济环境和结构的变化,也对中小银行形成客观挑战。”曾刚在受访时向《金融时报》记者表示。
“因此,重要的是在补充资本和化解风险的同时,建立长效机制,在改革上多下功夫。”曾刚表示。
娄飞鹏同样认为,从当前中小银行发展状况来看,公司治理不够完善、部分大股东对银行经营干涉过多等,仍是中小银行改革面临的问题。“后续,中小银行需要围绕完善公司治理等方面推进改革化险工作。”娄飞鹏说。